漏洞管理进度表
| 任务编号 | 任务描述 | 频率要求 | 负责人 | 上次执行日期 | 下次计划日期 | 状态 | 执行工具/方法 | 发现漏洞数量 | 修复状态 | 备注 |
| 一 | 漏洞管理计划 | 初始创建,之后按需更新 | 安全负责人 | 2025/1/15 | 2026/1/15 | 进行中 | N/A | N/A | N/A | 包含漏洞处理流程和责任分配 |
| 1. 漏洞处理流程: - 发现登记:统一使用漏洞管理平台记录(含漏洞 ID、资产 IP、发现渠道、初步描述),每日 9 点自动汇总新增漏洞; - 风险分级:按 CVSS 3.1 评分 + PII 影响范围双重判定(例:高风险 = CVSS≥7.0 或涉及核心 PII); - 处理时效:高风险≤7 天修复,中风险≤14 天,低风险≤30 天,超期需提审批(安全负责人终审); - 闭环标准:修复后复扫无残留,且提交《漏洞修复验证报告》。 2. 责任分配: - 安全团队:漏洞分级、复扫验证、计划修订; - 开发团队:代码层漏洞修复(如 SQL 注入、XSS); - 运维团队:系统层漏洞修复(如端口开放、权限配置); - 业务团队:提供 PII 资产清单,优先级排序。 |
||||||||||
| 二 | 编写漏洞管理运行手册 | 初始创建,之后每半年审核更新 | 安全工程师 | 2025/6/10 | 2025/12/15 | 进行中 | N/A | N/A | N/A | 包含具体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说明 |
| 1. 操作步骤: - 扫描启动前:发送《扫描通知》(提前 24 小时),确认业务低峰期(如凌晨 2-4 点),备份目标系统配置; - 扫描执行中:实时监控进度(每小时记录一次),中断时触发短信告警(通知安全工程师); - 结果处理:剔除误报(需 2 人以上确认),按 “资产重要性” 排序生成报告。 2. 工具说明: - 系统扫描:Nessus 配置 “PII 资产模板”(含 CIS 基准检查项),定时任务每 180 天自动执行; - 代码扫描:SonarQube 集成至 Jenkins,开启 “blocker/critical 级漏洞阻断提交” 功能; - 手册更新:每半年对照工具版本升级记录修订操作步骤,保留历史版本归档。 |
||||||||||
| 三 | 执行系统漏洞扫描 | 每180天 | 安全团队 | 2025/1/20 | 2025/6/20 | 已执行 | Nessus v10. | 12 | 修复完成 | 含PII系统优先 |
| 1. 具体操作步骤(以漏洞扫描为例): - 扫描前准备:确认扫描范围(需包含所有存储 PII 的服务器、存储设备 IP 列表)、关闭影响业务的非必要服务(提前 1 天通知业务团队)、备份目标系统配置; - 扫描执行:登录扫描工具后台,选择 “PII 资产专项扫描” 模板,设置扫描端口(默认全端口,重点包含 22、80、443、3306、1433 等常用端口)、扫描超时时间(单个 IP 不超过 30 分钟); - 结果分析:导出扫描报告,筛选出涉及 PII 资产的漏洞,排除误报(需对比历史扫描结果、咨询工具厂商技术支持确认); - 报告生成:按 “漏洞 ID - 风险等级 - 影响资产 - 修复建议 - 责任人” 格式整理,同步至相关团队。 2. 工具使用说明: - 漏洞扫描工具:推荐使用 Nessus(企业版)、OpenVAS(开源版),配置步骤含 “添加扫描目标→选择扫描策略(优先用 CIS-CAT、OWASP Top 10 策略)→设置调度任务(每 180 天自动执行)→开启邮件告警(扫描完成后发送报告至安全团队邮箱)”; - 代码扫描工具:集成 SonarQube 至 CI/CD 流程,配置规则(勾选 “敏感信息泄露”“SQL 注入”“XSS” 等 PII 相关漏洞检测规则),触发条件为 “代码提交至测试环境前自动扫描,扫描不通过则阻断提交”。 |
||||||||||
| 四 | 漏洞补救措施实施 | 扫描后30天内 | 开发团队 | 2025/5/15 | 2025/11/1 | 已执行 | 补丁管理/Ji | 12 | 已完成 | 关联漏洞扫描任务 |
| 1. 分级处理: - 高风险:成立专项小组(安全 + 开发 + 业务),每日同步修复进度,采用临时补丁 + 永久修复双方案; - 中低风险:开发 / 运维团队按计划修复,每周五反馈进展。 2. 记录要求: - 措施文档:含 “漏洞详情→修复方案→测试结果→责任人” 四要素,上传至漏洞管理平台; - 结果验证:修复后 48 小时内复扫,截图留存(对比修复前后漏洞状态); - 例外处理:无法立即修复的需制定《风险缓解方案》(如临时防火墙规则),每 30 天重新评估。 |
||||||||||
| 五 | 执行渗透测试 | 每365天 | 安全团队 | 2024/11/10 | 2025/11/10 | 已执行 | Burp Suite | 3 | 已修复 | 外部团队执行 |
| 1. 测试范围: - 必测系统:用户管理系统、PII 数据库、API 接口(涉及 PII 传输)、移动端 APP; - 测试类型:黑盒测试(模拟外部攻击)+ 白盒测试(代码审计)+ 社会工程学测试(邮件钓鱼演练)。 2. 执行规范: - 周期:每 365 天一次,选择第三方机构(需具备 ISO 27001 资质); - 流程:签订《渗透测试授权书》→明确禁测项(如支付系统)→执行测试→输出《漏洞利用报告》及修复建议; - 验证:修复完成后 30 天内进行二次测试,确保高风险漏洞 100% 闭环。 |
||||||||||
| 六 | 发布前代码漏洞扫描 | 每次发布前 | 开发团队 | 2025/8/25 | 2025/9/10 | 已完成 | SonarQube + | 7 | 全部修复 | 发布流水线集成 |
| 1. 扫描触发: - 时机:代码提交至测试环境前、合并主分支前自动触发; - 工具:SonarQube(代码质量)+OWASP ZAP(API 漏洞)+GitLeaks(敏感信息泄露)。 2. 拦截规则: - 阻断条件:存在 critical 级漏洞或涉及 PII 泄露风险(如硬编码密钥); - 例外处理:紧急发布需 CTO 审批,同步生成《漏洞跟踪表》(72 小时内修复)。 3. 记录留存:扫描报告与代码版本绑定存档,保存期限≥3 年。 |
||||||||||
| 七 | PII恢复程序计划(事故响应) | 持续维护 | 安全团队 | 2025/3/10 | 2025/12/10 | 已完成 | 演练脚本 | N/A | N/A | 年恢复演练 |
| 1. 数据备份策略: - 备份频率:PII 核心数据(如用户基础信息库)每日 23:00 执行增量备份,每周日 23:00 执行全量备份;非核心 PII 数据(如历史业务日志)每周执行 1 次全量备份; - 备份介质:采用 “本地 + 异地” 双备份,本地备份存储于机房专用备份服务器(RAID 5 阵列),异地备份存储于距离本地机房≥50 公里的灾备中心(通过专线加密传输); - 备份加密:备份文件采用 AES-256 加密,密钥由安全负责人 + IT 负责人双人保管(分存不同物理介质),定期每 90 天更换密钥; - 备份验证:每月 1 次随机抽取备份文件(全量 + 增量各 1 份),测试恢复可用性,记录验证结果(含恢复耗时、数据完整性)。 2. 恢复流程: - 事故评估:事故发生后 30 分钟内,IT 团队 + 安全团队确认事故类型(如硬件故障、勒索攻击、自然灾害)、影响 PII 范围(涉及资产、数据量)、事故等级(一级:核心 PII 完全不可用;二级:部分 PII 不可用;三级:PII 访问延迟); - 恢复执行:一级事故启用异地全量备份恢复(优先恢复核心业务 PII),二级事故启用本地增量备份恢复,三级事故通过系统冗余节点切换恢复; - 数据验证:恢复后 1 小时内,业务团队抽样检查 PII 数据完整性(如对比恢复前后数据条数、关键字段一致性),安全团队检查数据加密状态; - 系统重启:验证通过后,按 “核心业务→非核心业务” 顺序重启系统,同步通知用户(如需用户操作,需提供安全指引); - 复盘优化:恢复完成后 24 小时内,召开复盘会,分析事故原因,更新恢复计划(如优化备份频率、增加冗余设备)。 |
||||||||||
| 八 | 定期演练PII恢复计划 | 每180天 | 应急小组 | 2025/2/20 | 2025/8/20 | 已执行 | 模拟攻击/故 | 5(演练发 | 已整改 | 覆盖物理/技术事故场景 |
| 1. 演练安排: - 频率:每年 1 次全流程演练,每季度 1 次桌面推演; - 场景:模拟硬件故障(硬盘损坏)、勒索攻击(数据加密)、自然灾害(机房断电)。 2. 执行要求: - 参与人员:IT、安全、业务团队,外部审计人员旁观; - 指标:核心 PII 恢复时长≤4 小时,数据完整性≥99.9%,用户通知及时性(30 分钟内); - 输出:《演练评估报告》含问题清单(如备份验证延迟)、改进措施(如升级恢复工具),纳入下次计划修订。 |
||||||||||
Copyright © 2016-2025 湘ICP备19025363号